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十四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主体建设思路(4)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③夯实新经济企业底盘,构筑雏鹰—瞪羚—独角兽高成长企业梯次发展格局。突出瞪羚企业在高成长型企业系列中的中坚力量,加速新经济企业梯队培育和

③夯实新经济企业底盘,构筑雏鹰—瞪羚—独角兽高成长企业梯次发展格局。突出瞪羚企业在高成长型企业系列中的中坚力量,加速新经济企业梯队培育和接续发展。同时,关注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出现的高成长新业态企业、新模式企业、生态卡位等新企业物种类型。

④加大对原创前沿技术、硬科技、颠覆性技术创业的支持,构筑区域先发产业优势。把科技型创业作为研发转化、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核心方式,以创业促转化,以创业带动创新。要加大对原创前沿技术、硬科技、颠覆性技术创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培育一大批先发技术优势企业,孕育催生出策源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⑤夯实科技型企业底座,构筑创新型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城市或区域各地(市)、区(县)、各园区要充分重视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底座作用,着力发挥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引导,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包括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形成发展序列。

⑥夯实创新的企业塔基,实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根据麦肯锡研究,每10 000个创意会产生1 000家企业,其中100家会得到风险资本,20家可以上市,2家会成为市场领先者。塔尖的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平台型企业的出现和多少决定塔基的厚实度。要不断优化区域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注册、注销等手续,便利草根创业者。大力推动区域类、大型企业类、高校科研院所类双创基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和服务环境,打造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

3.2 大学

3.2.1 定位与方向:强化创新源头,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现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功能多样化。高水平大学由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主,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兼顾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且呈现出大学与所在区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研究,截至2014年由MIT校友创办的、在市场上仍然活跃的公司合计30 200多家,提供的就业数达到460万人;年销售额约1.9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世界排名第9的经济体俄罗斯GDP和第10的经济体印度之间;MIT校友每年创办的公司大约900个,并且在持续增长[9]。

二是与驻地区域发展的紧密关系增强。高校发展与所在区域创新发展互为依赖,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创新创业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区域高校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过来区域创新发展水平高也会扩大对高校的需求,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针对意大利53所公立大学实证研究,证实了大学效率直接对所在地区、间接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效应,大学通过效率中所蕴含的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这“三项任务”,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三是大学具有技术成为重振区域产业的关键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俄亥俄州阿克伦地区的轮胎行业非常强大,如固特异、凡士通和通用轮胎都在这里有工厂。但由于全球竞争、产品召回等事件的困扰,这些企业就纷纷离开了这个地区。但是阿克伦市政府以当地轮胎制造经验为优势基础,瞄准高分子材料产业,成功助推当地400余家高分子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阿克伦市也由此获得了“高分子谷”的美称。背后原因就是阿克伦大学具有丰富的高分子化学的专业知识,该大学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排名是全美第二。这种知识最早的时候能让这里的橡胶产业飞速发展。后来这种技术土壤又长出了全新高分子化合物产业。这说明,区域的一种产业衰落了,但是一个地区的大学基础研究能力,则成为产业不倒翁的底座,大学累积的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并未消失。通过嫁接到另外的技术体,从而形成一个全新产业,产业集群也有神奇的自我恢复能力。

四是在最近20年间,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才虹吸效应显著、科研产出与创新增速强劲等优势与特点。1998至2018年,三大区域普通高校数量明显增长。长三角普通高校增长较快,二十年间增加了286所,占全国比例从6.4%上升至16.8%。粤港澳从62所上升至181所,增加了约2倍。广东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的保持着广东人才虹吸效应,广东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广东就业的比例在92%的高位,明显高于京津冀(67.4%)和长三角(88.2%)。京津冀从129所上升至270所,占全国比例由4.8%上升至9.9%[10]。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708/1914.html

上一篇:数说
下一篇: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