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十四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主体建设思路(3)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4 构筑创新发展新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未来各层面区域创新发展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总的要求是,围绕构筑更加完善的区域创新

2.4 构筑创新发展新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未来各层面区域创新发展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总的要求是,围绕构筑更加完善的区域创新治理体系,结合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不断深化改革,重点打造区域空间修复、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协同的多元共治、跨界融合、共建共赢的科技创新共同体[6],提高创新治理能力,提升整体创新效率。核心内容包括营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共生共荣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连接一切的产业链集群;促进电子政务、数字园区、智慧社区管理升级、服务升级;推进区域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等。

3 “十四五”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三大主体建设的定位方向与重点任务

3.1 企业

3.1.1 定位与方向:抓大不放小,构建新格局,培育新物种。企业是市场主体和财富创造主体,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创新之一。世界各国发展实践表明,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创新强则区域创新强。培育壮大企业不仅是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的核心要务,甚至可以说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四次创业浪潮,诞生成长的一批批企业群体,构筑起科技体系的市场中坚力量。第一次创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个体户”和农村居民开办集体乡镇企业为主要力量;第二次创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以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为主要特征;第三次创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创办互联网企业为重要特征;第四次创业是21世纪10年代以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标志,以大型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基本特征。

2006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15年来,企业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2019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比重达到65.0%,绝大多数区域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主体。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进入新时代,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创新活动体现出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的特征,数字化创新成为企业广泛关注的重要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实质是创新创业型经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疫情后的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的新形势,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这对于稳定我国创新发展局面、积蓄未来力量至关重要。可以预计,企业在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或保持。

未来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将体现出新的特征[7]:创新范围从产品和服务转向生态系统;创新内容从实体转向虚、实结合;创新的价值维度呈现出高度多元性。未来企业需要基于本土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利用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政企关系构建难以模仿的创新生态。此外,企业平台化、高成长企业等多种新物种层出不穷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特征。

因此,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要做强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产业创新平台型企业,做大创新创业底座,按照创新型、成长性梯队布局,形成新的格局。同时,根据创新创业型新经济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配合,着力发掘培育爆发式新经济企业和源头式先发优势企业,保持企业在区域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关键作用,带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后劲。

3.1.2 重点与任务。

①做强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国内领先或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一定是创新型企业,要通过支持行业龙头型公司建设一流水平、面向行业的企业研究院或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按照行业高标准提升研发强度,增强创新实力,通过持续的创新,保证在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进而在一个行业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8]。

②做大产业平台型企业,发挥其在构筑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中的引领作用。平台型企业的整合带动将成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化、生态化的关键环节。平台经济已成为新经济时代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在进入平台革命时代。要在培育聚集平台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平台化转型发展上双向发力,用产业创新生态吸引双创人才,用双创人才吸引产业集聚。特别是要通过专业化众创空间、“互联网+平台”、双创战略投资、企业生态圈以及集团内部创业等不同模式[4],引导大型企业的平台化转型,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全方位融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优良的区域产业创新生态。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708/1914.html

上一篇:数说
下一篇: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