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变“教学”为“学教”——先研后教(3)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后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课前一直担心三年级学生能否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否跟上我的节奏。显然,我的担

【教后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课前一直担心三年级学生能否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否跟上我的节奏。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前给了学生“先研”的空间,学生还给我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尽管教学起点比较高,但是在课堂上师生一直徜徉于研究的快乐中。

1.大问题意识串联整节课

人们常说:“学生知道的不教,学生知道不多的少教,学生不知道的重点教。”本节课由于课前安排了学生“先研”,因此学生知道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知道的是公式的由来,也就是课中提到的“为什么”问题。因此课始我就让学生展示他们知道的一面,但又让学生知道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用长乘宽就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边长乘边长就能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这样的大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引向了深处,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为什么”这个大问题展开。在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三条发现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发问、佐证、补充,通过巧妙的“连句成段”,让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呈现水到渠成。

2.师生心智相通

我以为,一节课的设计不管有多高深的理论作为指导,只要师生之间不能“相溶”,师生的心智不能相通,那么师生之间始终有距离,课堂就会显得生涩。在本节课中,师生的心是那样的贴近,在贴近的过程中又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得益于:轻松的课前谈话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3.学生研究行为的转变

学生研究行为的转变来自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渗透。课前的师生谈话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更能引出学生发问的意识。在“展示一”中,发问者主要是教者。在“展示二”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到“幕后”:“对于这个发现,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其他同学的数据能帮助他证明吗?”“对大家的数据证明你满意吗?其他同学满意吗?”“为什么算出了36个小正方形,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36平方厘米?”“你们满意,我不满意!”……无疑是对学生未经深入思考后“随大流”的应答的善意否定。在“展示三”中,学生用数据说明自己的结论后,教师又一次问“你们满意吗?”,这一次学生不敢轻易说满意了,自然得出问题:为什么每排摆了7个,长就一定是7厘米,摆了3排,宽就一定是3厘米?可以看出学生由开始的“随大流”(不会提问题)到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二”中),再到提出两个问题(“展示三”中),问题意识逐渐增强。显然,只要教师有这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研究行为将会发生更大、更多的转变!

“先研”不是教学“大撒把”,所有问题让学生扛。“先研”是一种教师指导状态下的研究。教师可以给学生研究的提纲,或者给学生研究的方法,让学生的“先研”具有可操作性。“后教”不是一种想当然的教,它是一种生成状态下的教。教在疑惑点,教在提升点,教在拓展点。教学前,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以及每一个研究的细节,以便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是为了不教,由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先研后教,最后到达最高境界——无教而研!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知道:学习力、研究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背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节组内研究课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满心欢喜地走下讲台,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显然这是一节大家都觉得成功的数学课。我照例对身边的一名学生进行访谈。

我:“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满意吗?”

学生:“说实在的,没什么新的收获,因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早就知道了,但是老师上课前一再强调,板书公式之前我们都不能说!所以我觉得郁闷,因为我们要装作不知道!”

听后我十分惊愕,无言以对。于是我问上课的教师:“你们班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公式,为什么要‘一再强调’不能说呢?”

教师:“我还没讲,学生就说出公式,会影响我的教学进程,不利于学生体验新知。”

原来为了让学生适应固有的教案,教师要学生“装”——明明知道,却要装作不知道!

那么究竟有多少“装”的学生呢?我决定作个调查。调查结果让我十分吃惊:全班52名学生,有近70%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仍然对长方形的计算面积公式“遮着、掩着”,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学,是不尊重这70%的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对他们来说亦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设计才能既照顾到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呢?这成了我上课前思考的问题。我决定课前用足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走进教材,即“先研后教”:先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是为“先研”;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汇报后,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是为“后教”。让教学变成学教!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0708/364.html

上一篇:大学俄语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的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