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长三角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教育竟成短(3)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比值性指标来看, 上海市占据明显的区位优势, 在除了生师比之外的8个指标方面上海市都位居第一,在校博士生、 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重比位居第二的

从比值性指标来看, 上海市占据明显的区位优势, 在除了生师比之外的8个指标方面上海市都位居第一,在校博士生、 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重比位居第二的江苏省高出2.62、0. 83 。

浙江省人口占全国的4. 07% ,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三位,但 GDP、本科学校比重、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正高级专任教师比重、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重等指标方面,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二位。无论是数量性还是比值性指标来看,除了人口、 教室数量、 图书数量3个指标之外, 安徽省其余指标在三省一市中都处于相对劣势。

图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态势》

从2013 -2019 年长三角各地高等教育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比较来看, 安徽省在除了高校图书和教室数量方面的指标之外, 其他指标与其他省市相比都处劣势, 多项比值性指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从高校数量来看, 安徽省本科高校比重是37.66 % , 而上海、 江苏、 浙江三省市本科高校比重分别是安徽省的1 .53 、1 .24、1 .46 倍,全国本科高校占比也是安徽省的1 .25 倍;

从人才培养结构来看, 安徽省博士在校生占比是0. 59 % , 而上海市高校博士在校生占比是安徽省的7. 8 倍, 全国整体水平是安徽省的2. 02 倍;

从教师队伍来看, 安徽省高校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重分别是8.69 %和15 .89 % , 同样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因此, 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最为薄弱的省份, 区域高质量发展有待于加强对安徽省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也随之发展。

2003年,沪、苏、浙三省人事厅发表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举办三方教育合作签字仪式并发表合作意见。与此同时三方签署了《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扩大就业市场开放等。这一系列举措拉开了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序幕。

此后,2004年沪、苏、浙三地签订《长三角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协议》。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六高校交换生计划备忘录》,内容包括选拔本科生跨校学习及学分互认。

2009年,沪、苏、浙三地签署《关于建立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协议书》。

2012年,安徽加盟长三角教育协作体,两年后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正式成立,合肥学院任联盟主席单位。

2018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同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和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一市三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签署《长三角学生资助一体化发展联盟框架协议》。

2020年,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在苏州吴江召开。沪苏浙皖四省市共同制定、签署《新一轮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在提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推进各类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加快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项目推进,为一体化发展加速奔跑注入“教育动能”。

在长三角教育发展中,区域内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制约一体化进程的首要因素。相比之下,珠三角同属广东省,区域协调较易,长三角城市群分属不同省级行政区,协调难度大大增加。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2/0214/2242.html

上一篇:株洲这所高校基地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下一篇:2月15日昂立教育涨停分析:高校系,教育,在线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