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分析中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实现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被割裂 生活不仅是世界观形成的本源,也是道德教育形成的本源。从历史发展来看,原始时期的生活和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道德教育。

1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被割裂
生活不仅是世界观形成的本源,也是道德教育形成的本源。从历史发展来看,原始时期的生活和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道德教育。原始时期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参加宗教仪式和节日活动为主,通过歌唱、竞赛、舞蹈等形式向人们传授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道德教育与生活的一体化,使得原始时期的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灵活生动。伴随着教育的制度化发展,道德教育的教育主导性逐渐彰显,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呈现功利化发展倾向,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中各种道德层面问题的出现,道德教育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功利主义的驱使,加剧了生活和道德教育分离的程度。现代道德教育将生活与道德教育分裂开来,容易使道德教育的对象被简单地物化,这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因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内心更加纯洁,使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使人成为人,能够享受有意义的生活。
高校将生活与道德教育分裂开,不仅使道德教育内容失去活力,还使道德教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道德教育活动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校道德教育内容通常限定于道德教育教材当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学生面临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只简单采取集体教育的方式而没有针对个体进行教育。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在道德教育课程中增添了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等内容,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关系、心理咨询以及职业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其内容依然停留在抽象的道德理论教育层面。道德理论教育仅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内容,不能够简单地从宏观道德理论出发谈问题,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基于此,高校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该做到与生活紧密联系,因为实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有道德地去生活。
2道德教育方法存在局限性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得道德教育缺乏亲和力,枯燥的说教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道德教育工作者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不能将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平等对待,用僵硬的规范和强硬的说教灌输道德教育,这是当前许多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道德教育只流于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渗透到学生意识当中。人的成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大学生在经过成长和对社会的一定接触后,都会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标准,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如果没有参考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只是简单地将道德理论强加给学生,道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也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内心丰富,思想灵活,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表达,喜欢彰显自我,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不重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忽视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仍然千篇一律地传授和说教,将很难激起学生群体的共鸣,产生不了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拥有了真实的体验,才能够对教育的内容产生共鸣。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轨,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被局限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制约了学生道德教育认知水平的发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生不能够亲自参与到道德活动中去感悟与体验,就不可能使其在学校的有限环境中有所释放,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大多是“00 后”群体,对新环境、新事物等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如 QQ、微博、微信、抖音等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常用方式,如果道德教育老师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及创新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渠道变得更加单一、被动和局限,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2/0207/2236.html

上一篇:启明大学-韩国留学环境科学系清洁技术原理应用
下一篇:香港教育大学将全球招聘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