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以全人教育理念构建高校非遗舞蹈教育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芳 北京舞蹈学院 教育部体艺司司长杨贵仁曾在全国教育研讨会上强调:“继承并弘扬我国文化历史,重视舞蹈教育的传统,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吴芳 北京舞蹈学院

教育部体艺司司长杨贵仁曾在全国教育研讨会上强调:“继承并弘扬我国文化历史,重视舞蹈教育的传统,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的宝贵产物,蕴含着中华优秀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全人教育的概念

全人教育说法的提出是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基础。每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的,总有一些潜能有待挖掘,人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所谓“全人”的状态并不是遥不可及,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成为“全人”的潜质。

二、从全人教育教学观分析高校非遗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重技能轻理论

学生学习舞蹈可能并不是只就一个舞种进行学习,非遗舞蹈必须穿插在学生的专业舞蹈学习中。通常情况下,舞蹈教授课程是对学生的每个动作进行细致分析,再经过不断重复练习,最终掌握非遗舞蹈的风格与动作。但是,非遗舞蹈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其背后所代表的浓郁地域特色与民俗民风,应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舞蹈教学的最低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进一步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对非遗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理解。

目前的民间舞蹈教授过程中,大多数的教材与课程关注点还是在动作与技巧上,一些舞谱的编写缺乏科学性,偏重于表演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技能的提升,对舞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忽略,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只重视技能的学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学生虽然舞蹈动作规范,然而因为对文化层面的理解缺失,可能难以展示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成为常态,这对非遗舞蹈的发展传承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非遗舞蹈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目前,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前进,我国敞开国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舞种与风格在我国逐渐传播,现代舞蹈文化冲击着我国传统的舞蹈文化,非遗舞蹈艺术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虽然我们已经注意到这种现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不少高校开设了多种艺术鉴赏课程,其中就包括舞蹈鉴赏。但目前来看,由于项目有限,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仍受到影响。非遗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原始信仰、内部团结、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等方面,而现代生活方式让非遗舞蹈的实际功能与思想内涵遭到忽视,古老的服装搭配、舒缓的音乐节奏、简单的舞蹈动作均与当代年轻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形成反差,审美也逐渐受到西方影响发生了变化。如果高校不加以引导,不去激发学生们对非遗舞蹈的热情与喜爱,那么,传承非遗舞蹈的新鲜血液会越来越少,这势必会造成非遗舞蹈今后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民间舞蹈专业师资力量仍然存在短板。高校在招聘舞蹈老师时,大多更关注老师的专业技能、舞蹈功底,而忽视老师的教授方式。不少老师对民间舞蹈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掌握舞蹈的精髓,所以也就无法要求他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情感层面的东西。另外,一些教师的教授课程形式单一,口传身授的方法面对多元化教学环境显得单薄,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存在不足,学生只能机械式地模仿动作,而失去了深度理解非遗舞蹈的机会。

三、全人教育理念对高校非遗舞蹈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讲究的是了解事物背后的深层意义,而不是仅关注表面的信息,知识技能表现的是各种关系组合,只有认识了事物产生的具体背景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关系,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意义。舞蹈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只有掌握并理解了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与文化价值,才能真正表演好舞蹈。要想实现非遗舞蹈艺术优质且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就要立足高校开展舞蹈教学课程现状,有针对性地编制规范的、系统的专业教材,培养专业教授人才。这样才能促进高校非遗舞蹈课程开展得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和输出大批人才,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2/0224/2250.html

上一篇:浅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下一篇:教育从“心”开始 ! 区教体局领导专题调研学生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