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机械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人才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市场经济显著性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度不断加强,但培养何种人才在方向把握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市场经济显著性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度不断加强,但培养何种人才在方向把握上缺乏行业或市场的有效指导。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不断加强,但在教育领域,特别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基于时代的迅猛变化,传统的、依赖于学校制定的培养大纲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不断出现且日益严重。大体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就业指导作用差、适应企业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强。钱学森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1]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全球化是不可改变的大趋势,如何使国家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教育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产业相互融合,在机械领域内,纯机械的企业要在市场立足,扩大市场份额,赢取较高的利润,已经成为过去式。机械、电气、互联网、材料、现代制造等多个原来相关性不大的领域都已进行深度融合,单纯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常见。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同时也要求大学教育要调整,不能单纯地从课本到课本,就实践而实践,需要结合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适合机械行业需求、产业融合型的机械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目的,服务行业经济或行业产业链发展为出发点,在真正落实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校企育人实效性、有效性、互补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校企协同效应,在专业知识点不断更新中、在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开放中、在专业技能不断的动态调整中更新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实践指引人才培养,紧密依托企业行业,发挥行业实践优势,不断促进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现实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创新的需要

学校培养人才有传承的一面,也需要及时观察与总结现实企业的需求及变化趋势,不断地在坚守办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实时吸收企业的需求导向,为人才培养调整相关内容及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价值。但学校培养人才易于因循守旧,脱离市场经济。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综合的,人才培养只是其中一个目标。大体而言,大学教育的产出缺乏有效的检测,虽然企业是检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就现状而言,这种评价缺乏实用性。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无法有效地反馈到学校,更难以落实到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上。学校主动寻找企业,特别是寻求合适的企业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校企之间合作,绝大部分停留在合同上,缺乏有效的落实,集中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而不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虽然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理论上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技术信息、师资力量等重要资源的共享,无疑是一种应对大学人才培养僵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是企业与学校之间共享信息、协调互动、共同进步尚存在一定困难。学校已意识到现实社会的快速变化,如不进行适当的人才培养策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将会僵化与缺乏效率。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动力。

校企合作的双方具有各自的主体性,必然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理解上,依据各自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另外,双方需求在大体方向上是互融互通的,故而开展相关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才培养实用性为导向,高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从实施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就业专业对口程度较以前毕业生高。

传统的大学教育的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学术理论性等原则,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无论任何专业都以知识点为目标,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是以将其运用于实践为目的。保证大学教育实施的计划是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总体上来说,培养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培养计划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必要的调整,调整的方式是多样的,调整的内容是杂而多的,调整的时间是滞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不利一面。深层次分析培养计划可发现,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同质化趋向。就专业分工而言,不同专业应负责不同的事情,按专业划分来说其是细化的,而这个细化是无限制的,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样一个专业只用一种培养计划就缺乏科学性与适应性。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1119/1319.html

上一篇:浅谈开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下一篇:合金及其熔炼双语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