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2)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管理者,也是应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的第一防线。有些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体育活

2.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管理者,也是应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的第一防线。有些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评估不足,而且这种疏忽大意的心理行为也会传染给学生,从而增加了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经常离开教学岗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关注不够,不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反应,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可行性。

(五)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平日体育活动表现良好,没有生理或心理疾病,但由于一些偶然性因素也会导致猝死情况的发生,主要包括过度运动、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健康等。过度运动是引起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隐性因素,是一种超出个体生理极限的超负荷运动,有些大学生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将体育运动作为重要的发泄方式,导致运动量超过身体承受能力。同时不合理的作息、饮食习惯也会给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使身体素质快速下降,熬夜容易导致大脑紧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抵抗力下降、身体疲劳、血管壁变窄等问题,而饮食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能量补充不足,进而产生低血糖、头晕、休克等症状,甚至引发猝死[3]。

三、研究应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档案

由于很多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个人身体疾病有关,所以学校应该规范体检制度,加强体检力度,完善健康档案与反馈机制。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入学体检比较简单,属于通过性体检,如果没有至关重要的大病基本上会做合格处理。学校应该在定期体检的前提下,加强对体育活动前的例行检查,充分调研每个学生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运动情况等有关影响因素,消除潜在生理危险,避免健康情况不明便参与剧烈体育活动。

(二)加强安全运动思想教育活动

体育运动是有益于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的运动理念和防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宣传健康运动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构建安全防卫机制,避免因思想意识淡薄导致悲剧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病迅速、病程短、难以防范、抢救困难,如果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则为救援活动赢得了一点时间,所以学校应该培训师生进行紧急救援活动,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在紧张的状况下能够必要发挥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个体身心素质

大学生应该正视体育运动的作用,将体育活动纳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增加体育运动的频率,提升自身身体机能,从而避免突然运动导致的身体不适。同时正确评估自身身体能力,防止意气用事使身体超负荷运转,调整好心态,避免心理过激,如果遇到不适情况及时报告。另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保证身心健康和精神饱满,更加从容的面对体育运动,严格遵守体育活动规律,从自身做起,切勿把生命当儿戏。

(四)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相关研究表明,运动者在猝死前有一系列的身体表症,比如胸闷乏力、头痛脑热、心脏压迫、体温过高、眼睛晕眩等等。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这些前期症状做出合理决策,则会大大降低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概率,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充分关心每个学生的身体状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在危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合理施救,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另外,严格落实责任制和奖惩制,如果因教师的不合理行为导致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要及时追责,从而规范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学活动[4]。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了解了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了猝死的成因,并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风险,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正面价值,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1]陈楚杰,潘华山,汶希,等.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防控机制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8):765-767.

[2]程杰,李效凯.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82-84.

[3]林兰婷.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J].保健文汇,2018,(1):170.

[4]蔡育凡.浅谈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及防范[J].内江科技,2018,39(09):70-71.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0904/769.html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探析
下一篇:浅析医科类院校公共行政学教学中行政理念与大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