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乡村社会的变与不变(2)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是生活方式要变,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变。年轻一代农民都追求时尚、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杀马特”,今天的“漂一代的轻生活”,

四是生活方式要变,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变。年轻一代农民都追求时尚、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杀马特”,今天的“漂一代的轻生活”,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打工青年。这本无可厚非,但对“油腻”“佛系”“漂一代的轻生活”等城市非主流亚健康生活方式的过度追崇,就需要深刻反思了,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跟风、追星、赶时尚的新生代农民,千万不能被城市灯红酒绿的环境迷醉,一味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过度消费、消极生活的浪漫日子。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尤其在今天,对于一个有着巨大资源约束的人口大国而言,勤俭节约是每个公民的社会公德,你花的是自己的钱,浪费掉的却是全社会的资源。某富商掉了一块硬币在地上,年老难以弯腰捡起,别人帮他捡起,他奖给别人一百元钱,这里透现的就是勤俭节约美德,再富也要坚守。

五是小农思维要变,但是养老育小的责任义务不能变。小农思维就是自给自足的思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服务也越来越发达多样,自给自足的经济自循环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必须打破。但不管服务业如何发达,人们应该担负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全部推给社会,社会也无法代替家庭承担责任。有些农村青年打着外出务工的旗号,长期脱离家庭,上不赡养年老的父母,下不抚育年幼的子女,逃避养育责任,只顾自己潇洒,为社会为家庭为未来留下诸多隐患。无论社会如何发达,养老育小的家庭责任和义务都必须承担,社会只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多一些分担。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维持家庭关系稳定的根本就在于上能养老,下能育小,代代传承,连大象等动物家族都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人类。

六是文化传承要变,但传统文明的弘扬不能变。人类有史以来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靠先辈的经验积累,一代一代向后人传递,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技术化社会全覆盖的当下,文化的传承方式已发生逆转,年轻人头脑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首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然后再传递给老年人。回家问问儿子、问问孙子的事越来越多。虽然文化传承方式被颠覆,但几千年积淀的传统优秀文化依然闪光,不能丢失,必须继承好、发扬好。比如乡村熟人社会世代累积的“家园红利”是我国乡村最有价值的优质文化资源,所谓“家园红利”,即熟人社会长期共同生活积淀的一种社会共济互助福利。它对于资源配置、矛盾调处、邻里互助、应急事务等方面的处置,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家园红利”正在弱化,提倡、保护、支持“家园红利”的巩固,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七是抱残守缺要变,但闪光的人生信条不能变。“父母在,不远游”“男女授受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等等诸多古代人生信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明。例如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出远门要花很长时间,也没办法与家人联系,赡养父母就成了问题,今天“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是家常便饭,尽可以远游。诸如此类的古训,放到今天就成了残缺的文明,不可循规蹈矩死守,食古不化。但有些人生信条是必须世代坚守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被国内外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文明黄金定律”。耕读传家是中国乡村最具代表的教子方略,世代传承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农业文明,靠的就是耕读并举。但今天不少人被当下物欲横流的现实冲昏了头脑,宁愿跑外卖、送快递,甚至入传销,也不去职业学校学一项技能。云南怒江沿线的乡村前些年到处都有“上了初中,再去打工”的标语,而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任何时候都应坚守。今天的知识已经演变成为三个层面,可以言传的“明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知识”(如骑自行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艺术等),不可言传也不可意会的“暗知识”(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如果连“明知识”都不愿多学,注定跟不上这个时代。

八是小富即安要变,但量力而行的方略不能变。吃饱了、穿暖了、口袋里也装满了,于是就整天从酒场到牌场,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或安于现状,无所事事;或四方云游,不思进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奋斗就不可能有幸福。物质生活富足了并不代表就幸福。奋进开拓,永不停步应是人生的追求。但陪巴菲特吃一顿午餐,陪的人就要花三千多万,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马云在商界是个神话,中国也只有一个马云。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往往找不准标杆,总想着学那些云端里的人物,结果会很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但一定要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好高骛远,盲目求大,心有余而力不足,会一事无成。故乡容得下肉身,容不下理想,只好远走他乡;城市容得下理想,容不下肉身,落得无处栖身,这种“灵”与“肉”的撕裂,是当下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苦痛。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适于干什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浑浑噩噩。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708/1919.html

上一篇:严格遵守规范要求不断满足师生的餐饮服务需求
下一篇:浅析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